摘要
在介绍偏振三维成像机理、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组成的基础上,开展四孔径相对偏振方向对偏振三维成像精度影响分析,确定四孔径相对偏振方向精度要求。制定了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和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偏振方向定标方法,搭建了定标装置,在实验室内开展了相对偏振方向定标。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偏振方向定标误差为±0.5º,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偏振方向误差为±1º,从而可保证偏振三维反演的法向量误差为-5.47%~5.80%,为偏振三维成像仪高质量成像提供保障。
目标表面三维重建技
在偏振三维成像中,需要先获取目标表面反射光在0°、45°、90°、135°线偏振方向的偏振特性,再通过反射光偏振特性与目标表面法线方向的函数关系,求解目标表面三维信息。影响偏振三维重建精度的关键因素有光学系统的保偏能力、探测器的消光比、线偏振方向的定标精度等,其中,偏振方向的定标精度对三维重建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重点开展四个线偏振方向的定标精确对高精度目标表面三维重建的影响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多孔径偏振三维成像机理与关键技术问题的相关成果较多,但研究多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及相关定标测试方法的成果较少。在国内,杨斌
本文研究了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的相对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在推导出四孔径相对偏振方向与偏振三维成像精度关联模型基础上,确定四孔径相对偏振方向精度要求。利用单色激光器、偏振态测量仪、高精度可调标准线偏振片等组成相对偏振方向定标系统,分别对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偏振方向和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偏振方向进行定标,对定标精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对多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的相对偏振方向定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偏振三维成像主要利用目标表面法线与目标表面反射光线偏振度之间的关系,实现目标外形三维重建。根据光波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可知,光波在目标表面的传播方向由光波入射方向和目标表面形状决定,而菲涅耳公式及偏振度定义给出了目标表面反射光偏振度与光波入射方向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目标表面反射光偏振度获取光波的入射方向信息。如

图1 目标表面法线测量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arget surface normal measurement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待重建目标表面法线与入射角以及入射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用极坐标形式将
从
, | (1) |
, | (2) |
其中,,因此获取法线的天顶角和方位角后即可确定目标表面法线。

图2 目标表面法线极坐标表示
Fig. 2 Polar coordinates of the normal line in target surface
表示物体表面高度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场景中物体表面漫反射偏振特性获取了微面元法线后获得。但由于目标表面通常存在不连续的轮廓结构,造成无法直接通过积分实现三维曲面的有效重建,因此建立基于Frankot-Chellappa算法的三维表面复原函数。其表面函数可表示成一系列正交基函数的线性组合,为二维形式。通过正交基函数的线性组合,其表面函数可表示为
, | (3) |
和为函数的展开系数。为简化算法实现过程,选择具有完备正交基的傅里叶系数来进行展开,其基函数可表征为如下所示形式:
, | (4) |
式中N和M分别表示二维图像的维度,此时通过对基函数进行傅里叶变换,结合
, | (5) |
由此可得物体表面函数关于微面元点云梯度场的表示方式,如
, | (6) |
和分别代表离散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该模型通过傅里叶正交基的分解,将空域中分立的梯度场信息与表面函数信息在傅里叶域内建立联系以重建表面函数,然后再求解目标表面高度信息。
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由四个孔径通道组成,构型如
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的四个孔径通道由4台不同偏振方向(0°、45°、90°、135°)的相机组成,每个孔径通道均采用透射式光学镜头、线偏振片结合面阵CMOS探测器实现偏振成像。每个孔径通道中线偏振片位于最后一片透镜和焦面前任意位置。偏振三维成像仪利用三个线偏振方向即可反演三维信息,为增强偏振信息获取能力,以有效保证偏振三维反演精度,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设置了四个线偏振方向。四个孔径通道光轴指向相同,视场相同且完全重叠,对远距离物体成像时,能够实现四个孔径通道实时获取相同物体的图像。

图3 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三维结构图
Fig. 3 3D structure of four apertures polarization 3D imager
在实际应用中常使用斯托克斯参数所组成的斯托克斯矢量来表示光波的偏振状态。设I0为光束中水平偏振部分强度,I90为垂直偏振部分强度,I45为45°方向的偏振部分强度,I135为135°方向的偏振部分强度,IR和IL为右旋和左旋圆偏振部分强度,则斯托克斯参数定义为:
, | (7) |
根据偏振度定义,偏振光的偏振度为
, | (8) |
其中,S3与圆偏振有关,在主要考虑线偏振光为完全偏振光的前提下可以忽略,因此偏振度可以用斯托克斯参数表示为
, | (9) |
偏振光的偏振角为
. | (10) |
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的四个孔径视场重叠,得到的是相同地物线偏振方向分别为0°、45°、90°、135°的偏振图像。若线偏振方向准确,可得到准确的I0、I45、I90、I135,进而得到准确的偏振度P值,最终反演出准确的三维信息。设定△θpol_0、△θpol_45、△θpol_90、△θpol_135分别为实测0°、45°、90°、135°偏振方向相对于标准方向的相对方向误差。线偏振方向不准确时,得到的强度为I0+△θpol_0、I45+△θpol_45、I90+△θpol_90、I135+△θpol_135,得到的偏振度为P△θpol。可通过偏振度误差来分析反演三维信息的误差,进而反推对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精度的要求。由于I135+△θpol_135可用其他三个线偏振方向的强度求取,则P△θpol为
. | (11) |
由菲涅耳公式可知,当完全非偏振光通过目标表面反射或折射时,光波将发生起偏作用,变为部分偏振光或者完全偏振光,其中部分偏振光可以分为偏振光和完全非偏振光两部分。由马吕斯定律可知,当旋转置于探测器前面的偏振片时,在探测器上接收到的光强变化规律可表示为:
, | (12) |
其中I表示透射光的光强,Ip表示反射光中的线偏振光光强,有Ip=Imax-Imin,其中Imax和Imin分别表示在旋转偏振片过程中探测器能接收到的最大和最小光强,表示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与偏振片透光轴的夹角,因此
, | (13) |
由
(1)天顶角的计算方法
物体表面反射光可分为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在偏振三维成像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大多利用镜面反射的偏振特性来进行物体的表面恢复,但是镜面反射具有很强的方向性,镜面反射的偏振度与入射角存在多值关系,造成三维成像结果的不确定

图4 漫反射光在物体表层内部传输过程
Fig. 4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diffuse light inside an object
对于非均匀介质目标来说,其表面漫反射光主要是由入射光进入目标内部发生多次折射后再折射回到空气中的折射光组成,因此漫反射光的偏振度可以表示为折射光的偏振度。光波折射现象如

图5 光从目标内部折射到空气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light refracted from inside of the target to the air
根据偏振度的定义,即在光波的总强度中完全偏振光所占的比例,偏振度P可以表示为:
, | (14) |
其中,表示部分偏振光中完全偏振光的总强度,表示光波的总强度;和分别表示在两个正交方向上的最大和最小光强。
如
. | (15) |
根据
, | (16) |
利用折射定律将出射光入射角和出射光折射角进行转换,再根据菲涅耳定律可以得到目标表面漫反射光的偏振度
, | (17) |
进而可得到出射光折射角即法线天顶角与漫反射光的偏振度和目标表面折射率的变化关
, | (18) |
已知目标表面折射率n时,便可以根据
(2)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Stokes矢量和偏振椭圆都可以用来描述偏振光,二者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对比Stokes矢量与光矢量末端轨迹偏振椭圆方程,可以用Stokes矢量来描述该椭圆的几何参数,如
, | (19) |
由
, | (20) |
则入射方位角与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关系为:
, | (21) |
利用

图6 (a)偏振椭圆示意图,(b)物体表面法线与偏振椭圆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Fig. 6 (a) Schematic diagram of polarization ellipse, (b) Schematic diagram of ge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line of object surface and polarization ellipse
设定四孔偏振三维成像仪四镜头中实测45°线偏振片与标准45°线偏振片的相对偏振方向误差为-1°至+1°,实测90°线偏振片与标准90°线偏振片的相对偏振方向误差为-1°至+1°。则实测90°线偏振方向与实测45°线偏振方向的相对方向误差为45°-2°至45°+2°。
对于大部分物质表面的电解质,折射率一般为1.4∼1.6。利用

图7 天顶角θ随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变化曲线
Fig. 7 Variation curve of zenith angle θ with relati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利用

图8 方位角随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变化曲线
Fig. 8 Variation curve of azimuth with relati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利用

图9 偏振三维反演的法向量误差随相对偏振方向的变化曲线
Fig. 9 Variation curve of normal vector error of 3D polarization inversion with relati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通过
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定标,主要包括标准线偏振片的定标、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以及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定标。
标准线偏振片的定标方法如
标准线偏振片定标的具体方法为:按照

图10 标准线偏振片的定标方法
Fig. 10 Calibration method of standard linear polarizer
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如
选用532 nm激光器,将偏振态测量仪中谱段设置为532 nm。根据标准线偏振片定标结果,预设标准线偏振片位置,使其与四镜头偏振片方向均不消光。调整镜头1中线偏振片方向,直至偏振态测量仪示数为0°,固定镜头1线偏振片位置,暂不锁死。水平移动镜头1,对中心视场两侧各两个点(即左二点、左一点、右一点、右二点)进行测量,保证偏振态测量仪示数同为0°,将镜头1线偏片位置固定。分别对镜头2、镜头3、镜头4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定标,分别旋转镜头2、镜头3、镜头4偏振片位置,使偏振态测量仪示数分别为45°、90°和135°。
若无偏振态测量仪,可在背景光干扰小的暗室内,用光功率计替换偏振态测量仪,预设标准偏振片位置,旋转四孔径镜头偏振片,记录光功率计最小示数时标准线偏振片的位置,则对应孔径镜头偏振片方向即为与标准线偏振片垂直的方向。将标准线偏振片旋转45,重复上述步骤,即可标定四孔径镜头偏振片。

图11 四孔径偏振片相对线偏角度的定标方法原理图
Fig. 11 Calibration method of relative linear polarization angle of four apertures polarizer

图12 四孔径偏振片相对线偏角度的定标方法实物图
Fig. 12 Physical diagram of calibration method of relative linear polarization angle of four apertures polarizer
定标好四孔径镜头偏振片方向后安装探测器,进行同视场光轴校准、振动试验等,这些操作可能会造成镜头偏振片移动,需对四孔径镜头偏振片进行再次定标。由于整个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已经装调完成,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的位置无法调整、探测器无法拆卸,所以再次定标方法与上一节定标方法不同。
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如
利用平移台将标准线偏振片移动到覆盖镜头1全视场的位置,粗调标准线偏振片,找到使镜头1图像DN较小的位置,再精调标准线偏振片,使得镜头1图像DN值为最小时,记录标准线偏振片的位置。再利用平台将标准线偏振片移动到覆盖镜头2、镜头3、镜头4全视场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得到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结果。
为了抑制探测器响应非均匀性对线偏振方向定标精度的影响,将标准线偏振片移出光路,打开积分球,利用处理设备得到偏振三维成像仪四个孔径图像,用于非均匀性校正。为了降低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暗电流对定标精度的影响,在暗室内,关闭所有光源,使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成像,获取暗电流信息。

图13 四孔径偏振片相对线偏角度的定标方法(a)原理图,(b)实物图
Fig. 13 Calibration method of relative linear polarization angle of four apertures polarize (a) schematic diagram, (b)physical diagram
利用

图14 四孔径偏振片相对偏振方向定标结果(a)532 nm光源,(b)671 nm光源
Fig. 14 Calibration result of relative linear polarization angle of four apertures polarizer (a) 532 nm laser, (b) 671 nm laser
从四孔径镜头偏振片相对偏振方向定标结果可知,相对线偏振方向为-0.181°~0.499°,满足偏振三维反演精度对相对线偏振方向的要求。
利用
四孔径偏振三维 成像仪通道1 | 四孔径偏振三维 成像仪通道2 | 四孔径偏振三维 成像仪通道3 | 四孔径偏振三维 成像仪通道4 | |
---|---|---|---|---|
偏振方向 | 1.02 | 45.55 | 90.69 | 135.67 |
相对偏振 方向 | 1.02 | 0.55 | 0.69 | 0.67 |
从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定标结果可知,相对线偏振方向为0.55°~1.02°。经过整机振动等试验后,四孔径相对偏振方向误差增大,仍满足偏振三维反演精度对相对线偏振方向的要求。
偏振三维成像仪四个孔径间线偏振方向的相对误差,会给偏振三维反演精度带来影响,通过对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定标,可以对偏振图像中偏振三维反演精度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建立了相对线偏振方向与偏振三维反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相对线偏振方向对三维反演的精度影响分析,提出了对相对线偏振方向的定标误差范围的要求。建立了基于单色激光的四孔径镜头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和基于积分球的四孔径偏振三维成仪的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方法,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四孔径偏振三维成像仪进行了定标,偏振三维成像仪的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精度为0.55°~1.02°,此时偏振三维反演的法向量误差-5.47%~5.80%,偏振三维反演精度在有效范围内。通过定标实验可知,在定标过程中标准线偏振片的初始定标较为关键,会对以此为基准进行相对线偏振方向定标造成初始误差,后续可考虑更为精准的标准线偏振片;积分球出射的是宽谱段光,而四孔径偏振三维成仪采用的线偏振片对某一窄谱段消光效应最明显,选取适宜的带通滤光片,位于积分球出口处,以及抑制进入偏振三维成像仪各通道的杂散光,使得四孔径偏振三维成仪线偏振片的完全消光位置获取的比较准确,较为关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通过进一步优化定标方法,能够提升相对偏振方向的定标精度,从而实现更高精度的偏振三维反演。
References
Nex F, Remondino F. UAV for 3D mapping application: a review [J]. Applied Geomatics, 2014, 6(1):1-15. [百度学术]
Chen J, Bautembach D, Izadi S. Scalable real-time volumetric surface reconstruction [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013, 32(4):113. [百度学术]
LI Xuan, LIU Fei, SHAO Xiao-P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polarization 3D imaging technology [J]. J. Infrared Millim. Waves(李轩, 刘飞, 邵晓鹏。偏振三维成像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1, 40(2):248-262. [百度学术]
Chen F, Brown G M, Song M. Overview of 3-D shape measurement using optical methods [J]. Optical Engineering, 2000, 39(1):10-22. [百度学术]
WEI Jia-Li, QU Hui-Dong, WANG Yong-Xian, et al. Research review of 3D cameras based on time-of-flight method [J]. Infrared Technology(魏加立, 曲慧东, 王永宪, 等。基于时间飞行法的3D相机研究综述。红外技术), 2021, 43(1):60-67. [百度学术]
YUE Juan: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laser 3D imaging[D]. Shanghai: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岳娟. 激光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7: 10-20. [百度学术]
SU Xian-Yu, ZHANG Qi-Can, CHEN Wen-J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ased 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J].Chinese Journal Lasers(苏显渝, 张启灿, 陈文静。结构光三维成像技术。中国激光), 2014, 41(2): 1-10. [百度学术]
HAO Li-Ting, YANG Xing-Yu, WANG He-Long, et al. Real-time 3D point cloud imaging technolgoy for long-distance target based on binocular stereo vision [J]. Laser Journal(郝丽婷, 杨兴雨, 王贺龙, 等。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远距离目标实时三维点云成像技术。激光杂志), 2019, 40(12):14-18. [百度学术]
YIN Yong-Kai, YU Kai, YU Chun-Zhan, et al. 3D Imaging Using Geometric Light Field: A Review [J]. Chinese Journal Lasers(殷永凯, 于锴, 于春展, 等。几何光场三维成像综述。中国激光), 2021, 48(12):1-20. [百度学术]
Wolff L B. Surface orientation from polarization images [J]. SPIE Optics, Illumination, and Image Sensing for Machine Vision II, 1987, 850:110-121. [百度学术]
YANG Bin, YAN Chang-Xiang, ZHANG Jun-Qiang, et al. Polarimetric calibration of multi-channel polarimetric imager [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杨斌, 颜昌翔, 张军强, 等。多通道型偏振成像仪的偏振定标。光学精密工程), 2017, 25(5):1126-1134. [百度学术]
CHEN Xing-Feng, Liu Li, GE Shu-Le, et al. Research progerss for in-flight calibration of the large view polarized multispectral camera [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陈兴峰, 刘李, 葛曙乐, 等。大视场偏振光谱相机的在轨辐射定标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2):343-349. [百度学术]
ZHENG Feng-Xun, HOU Wei-Zhen, LI Zheng-Qiang. Optimal estimation retrieval for 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 onboard Chinese Gaofen-5 satellite: an analysis on multi-angle dependence and a posteriori error[J]. Acta Phys. Sin. (郑逢勋, 候伟真, 李正强。高分五号卫星多角度偏振相机最优化估计反演:角度依赖与后验误差分析。物理学报), 2019, 68(4):1-16. [百度学术]
Guo Z Y, Xu H S, Guo K, et al. High-efficiency visible transmitting polarizations devices based on the GaN metasureface[J]. Nanomaterials, 2018, 333(8):1-10. [百度学术]
Miyazaki D, Kagesawa M, Ikeuchi K. Transparent surface modeling from a pair of polarization imag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4, 26(1):73-82. [百度学术]
Atkinson G A, Hancock E R. Recovery of surface orientation from diffuse polariz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6, 15(6):1653-1664. [百度学术]
Christophe S, Mathias F, Fabrice M. Shape from polarization: a method for solving zenithal angle ambiguity [J]. Optics Letters, 2012, 37(20):4218-4220. [百度学术]
Wolff L B, Boult T E. Constraining object features using a polarization reflectance model [J].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1, 13(7):635-657. [百度学术]
Li X, Liu F, Han P L, et al. Near-infrared monocular 3D computational polarization imaging of surfaces exhibiting nonuniform reflectance [J]. Optics Express, 2021, 29(10):15616-15630. [百度学术]
Smith A P W, Ramamoorthi R, Tozza S. Heigh-from-polarisation with unknown lighting or albebo [J].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18, 13(7):1-13. [百度学术]
Wolff L B. Polariztion vision: a new sensory approach to image understanding [J].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1997, 15(2):81-93. [百度学术]